大家都不由得低下头来,欢庆的气氛为之一敛。其实又何止是谢子常?多少同志,都牺牲在了黎明之前。从1927年到1935年这8年,共产党走过了何等的艰辛岁月?
拭去对牺牲同志的伤感,很快,气氛又热烈起来了。
年仅22岁的席中迅,是陕甘边特委中最年轻的领导同志。他笑着对中央代表说:“大家都对我们的西华根据地非常好奇,代表你给大家伙说说呗。”
确实大家都非常好奇。1934年11月后,蒋介石调集陕、甘、宁、晋、绥五省6个师30个团约5万军队,计划对陕甘边、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“围剿”。在谢子常病逝后,刘志丹挑起了总指挥的重担,他调集红二十六军主力北上,与红二十七军会师,组成了有2100余人的西北红军主力兵团。但正在这个时候,敌军却突然撤军去汉中应付西华军去了,所以从2月至6月底,陕北红军接连攻克了安定、延长、延川、安塞、靖边、保安6座县城,使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,形成了广大的西北革命根据地,队伍发展到5000余人。
陕甘边的同志们既为革命苏区的扩大而自豪,也深感自身力量的薄弱,陕北的红军还是太弱小了。所以这个时候,得到中央西华军的大动作信息,内心的喜悦,真的是不一般。
随着中央代表的讲述,大家感到在听一个传奇故事。李力胜同志广州建军,出海建立海南根据地,利用自身的经济“天才”获得了天量资本,采购美国武器建立大兵团,在缅甸歼灭6个英印师,逼迫全球霸主英国议和,建立缅华根据地;然后以秋风扫落叶的雄姿横扫云贵川,一举建立西华,其中包括歼灭5个中央军的师,接应中央苏区红军的湘江战役,中央重组设立西华政治局……,他的语言仿佛化作了一幕幕画面,在同志们的脑海里流淌。
代表最后用了李力胜同志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的一句,作为叙述的结尾。他说:“对于我党自1921年建党14年以来的奋斗,李力胜同志有一句总结,那就是我党这14年的历史,就是流不尽的英雄血、数不尽的忠魂冢。”
大家都为这句话喝彩。“说得好,正是流不尽的英雄血、数不尽的忠魂冢!”刘志丹大声地感叹了一句,他的眼眶,又不禁有着泪光。多少同志牺牲了,又不是铁石心肠,内心怎么会不沉痛,只不过平时要将这些情绪都压在心里。
席中迅心潮澎湃,中央代表的到来,不仅是带来了陕西即将解放的重大喜讯,而且让陕北根据地正在兴起的“极左”路线半途而择,这可以挽救无数同志,本来面对北方局的极左路线,他正感无力,原来北方局就是在瞎指挥,他们失去了和中央的联系,还在用莫斯科共产国际那一套。
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,陕北根据地内遭“左”倾路线的危害,许多优秀的党员、干部、知识分子和下级军事指挥员被枪杀、被活埋。中央红军是1935年10月份到的陕北根据地,如果晚到4天,很可能包括刘志丹和他席中迅,都会被处决。
现在是1935年的6月,中央代表提前4个月联系上了他们,那一场极左思潮的危害,还没有发展到空前的地步,这个时间差,拯救了很多陕北的同志。
陕北和陕甘边准备接应西华军入陕甘的行动,开始迅速展开。
在1935年初夏的这几个月,西华军尚未入陕甘,但各地的风云渐起,各地有点见识的人都注意到天要变了。浮躁、激动、仇恨、无奈,各种情绪,在不同的人群中酝酿。
7月12日,川陕公路修筑完工,完工典礼之后,工程指挥部就看到了他们此生难忘的景象,雄师数十万,各种坦克、牵引火炮,无数卡车构成的铁流,从川陕公路一路向北。
“这就是民族的武力!”总指挥忘情地将他的帽子抛向空中,周围的工程师和工人们集体欢呼。李涯呆呆地看着北上的铁流,心里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滋味。
第121章秦岭烽火(一)
王一哲看着紧急抢挖掩体中的士兵们,神色严峻。
自从明确了西华大军已经进入汉中,67军就进入了秦岭布防。这其实是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斗方式,在东北哪里会有这样的地形呢,士兵们是怨声载道,确实艰苦。
作为军事将领,在他考察过秦岭的地形后,他对于抵御西华的信心,其实要比张学良和杨虎城都要强,当然他完全是从军事的单一角度看的,因为秦岭确实险峻,不利于西华军那样的“重兵集团”用兵。
67军主要负责散关方向的防御。散关其实是最后的防线,他们防御的,其实是一整条路,即本来国府打算修筑的宝汉公路(西汉公路的南段)。这条路,从陕西方向过去,是宝鸡经过益门堡,过清姜河到散关,然后从散关攀爬秦岭,经过秦岭顶、酒奠梁、柴关岭这3座两三千米高的险关,然后开始下行,进入留坝县,再经武关驿、马道、青桥驿,出褒谷口,抵达汉中。
所以在他看来,西华军要沿此线进攻陕西,是非常困难的,作为防御方,他在超过230公里长的山路上,至少有5个非常险要的地形,可以构成严密的防御,使得西华进攻非常困难。西华要过这“五关”,非得付出极大的代价不可。
西华军的第一关,出汉中进入褒谷口,很快就会碰到出汉中的第一道关,鸡头关。千古以来这里就以易守难攻著称。这里是大巴山,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基,在亿万年侵蚀下,造成异常险峻崎岖的凌乱地形。而且不仅是鸡头关的险峻,现在西华军要渡过褒河,连桥都没有,这条山中河流,通常要宽50米左右,而且水流比较急,没有桥的话,大部队几乎无法渡河。原来靠的是栈道,但他早已安排部队摧毁了栈道。
单单这第一道关,王一哲就觉得即使是自己站在西华军的角度,也会非常头疼。这样的地形,西华军的重炮根本运不上来,虽然听说他们单兵设备很不错,但毕竟67军依仗着非常具有优势的地形,西华军要艰难地仰攻。至于渡河,他现在都不知道西华军会如何解决,这是绕路都解决不了的。
第二到第四关,就是柴关岭、酒奠梁、秦岭顶这三座两三千米的高坡,这里居高临下,坡度很大,士兵攀爬困难。
最后的第五关,当然就是散关。虽然大家都说散关天险,但他个人觉得,其余四关也不逊于散关,说实话,如果西华军能够过得了前4关,那么最后的散关,其实都不用打了,还有什么意义呢?
所以在军事部署上,他几乎将67军的兵力,都部署到了前4关,而将散关的防务,交给了另一个军。他的目的,就是厚集己方兵力,于前4关阻击。如果这样都打不赢,67军就已经交待了,对少帅,他和兄弟们都尽力了。
他真正忧虑的,是东北军不耐久战,不要说士气了,就是武器弹药,都是很缺乏的,从东北逃亡出来,东北军的军备就从来没有丰厚过,这一次还是少帅发狠,从别的军中,硬是调了一批过来,让别的军敢怒不敢言,不过他也问心无愧,老子打的是最难的仗。
而且这样险峻的路,后勤补给是非常吃力的,到时候粮草运不运得上来,也是个重大问题。陕西今年大灾,粮食本来就缺。
所以他最担心的,就是西华军不拍牺牲,一点又一点地把东北军磨死,如果是这样的打法,东北军未必吃得住。而且这样就结仇结深了,他知道少帅还是想最终和谈的,东北军经不起进一步的消耗了。
他自嘲地笑了笑,这几年哪有一天不难的?先坚持吧。
7月14日,西华军“接管”了汉中城,城内早已没有守军,乱成一片,我军特战单位提前进城,清除了一些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,让城市安静了下来。